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,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

1985年10月22日,开国上将许世友不幸去世。包括王震在内的许多老将都前来参加这位战功赫赫的勇将的葬礼,但在葬礼上,王震却回头用拐杖指点着老将们:“你们可千万不能学他啊!”老将们也纷纷点头,表示会记住王震的告诫。

许世友如此功勋卓著,军事指挥水平也颇为高超,为什么王震会说不要学许世友呢?其实,王震所说的“你们不要学他”,指的并非是许世友的功绩和奉献精神,而是许世友的两件事情,我们一一来看。

第一是许世友的“好酒”。

许世友一生勤俭节约,不好奢华,但却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,那就是非常喜欢饮酒,乃至达到了嗜酒如命的地步。如果喝酒只是偶尔喝几次,或者每天喝一点,细水长流的话,对于人身体的影响其实也不大。但许世友可不是这么喝,而是喜欢“牛饮”,拿起酒瓶就往嘴里灌,这也是他在战争时期养成的习惯。

不但如此,许世友还喜欢和其他将领“拼酒”,锻炼酒力。许世友本就练过武,身强体壮,在如此“锻炼”之后酒量更是越来越大,渐渐地其他将领的酒量都不再是许世友的对手,许世友成了当地的“酒王”。对于许世友而言,喝酒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这个习惯一开始好像还没有什么影响,许世友身体底子很好,又经常锻炼,因此年老之后也没什么病,力气还很大。

70年代时,年近七旬的许世友到某炮兵部队视察,看到不远处堆放着不少炮弹,便心血来潮,走了过去。对大家说:“别看我年纪这么大了,但搬起这枚炮弹可一点问题没有!”

随行人员都为许世友捏了把汗,虽然许世友身体不错,但毕竟他已经快七十了啊!而且这枚炮弹是大口径炮弹,有近百公斤重,即便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一定搬得起来呢!到时候万一出了什么状况,丢面子还是小事,万一让许世友老将军受了伤,那麻烦可就大了。

因此大家纷纷劝阻许世友,还有人想请许世友去视察一下部队营房,以转移许世友的注意力。

许世友却决心一定要把这枚炮弹抬起来,任凭随行人员如何劝阻都无济于事。只见他使出年少时的少林功夫,先是将重心放低,接着猛地一抬,竟然真的将这枚炮弹搬了起来!由此可见,许世友绝对可以称得是上一员健将了。

但是,纵有再好的身体,也顶不住长期过量饮酒的伤害。许世友的保健医生已经从许世友的生活习惯中感觉他肝不太好,便委婉地提醒许世友:“老总,酒确实是个好东西,适量喝也是一种调剂。

但是如果每天都这样过量饮酒的话,可能就会对您的肝脏造成损害。您看是不是控制一下喝酒的量,每天少喝一点?”

但许世友已经喝酒喝了几十年了,他依然是那个“大块吃肉,大碗喝酒”的豪爽汉子,骤然要改过来谈何容易?许世友回答说:“那样喝酒有什么意思?还不如痛快点呢!”

1985年初,许世友突然感到腹部时不时隐隐作痛,一开始还只是在活动后感到疼痛,休息一会儿就好了。但后来痛感越来越剧烈,即便休息也没用了。许世友只得来到医院检查,一查就吓了一跳,原来他患了肝癌!

这个消息对于许世友的妻子田普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,两人在抗战年代相识,一辈子相濡以沫,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。现在许世友突然患上了如此严重的疾病,怎能不让田普悲痛?

不过,医生也表示,如果许世友能够戒酒,并且愿意配合治疗的话,还是有阻止病情恶化的希望的,至少也能够让许世友的身体好受一些。

田普便多次劝丈夫戒酒,请他配合医生的治疗。但是许世友表示:“我离不开酒啊,活一天就要喝一天,喝一天才能活一天,希望你理解。”

田普无奈,此后她什么招都用上了,想要劝许世友戒酒,但都没能成功。而许世友的身体也在不加节制地饮酒后越来越差,最后已经吃不下饭了,身体极为虚弱。

最后,田普只能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求助信,请他们给许世友下个命令,禁止许世友饮酒。不久后中央要求许世友戒酒的命令果然下来了,许世友的酒也被“没收”。

但是,打了一辈子仗的许世友可不会被这难倒,他把酒藏在了房子的各个角落,想喝的时候总能从某个角落中找出一瓶酒喝上几口。有两瓶好酒甚至被藏到了门前的绿化带中,要不是田普总看到许世友往绿化带里钻,起了疑心,还不知道能藏多久呢。

1985年9月底,病情恶化的许世友不得不住院治疗。但即便在医院里,许世友还是千方百计地找酒喝,他对医生护士们说:“我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,你们就让我再多喝点吧,再不喝的话,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喝了。”大家也只好由着这位老将的性子来。

许世友之所以到这个时候还要喝酒,一方面是因为常年饮酒的习惯,另一方面也是他本人对生死看得很开。

许世友当初投身军伍的时候,就是敢打敢杀,冲锋在前的。所谓“脑袋掉了碗大个疤”,许世友连死都不怕,自然不会因为得病就停止喝酒。许世友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生死时刻了,对死亡也已经看淡了。

最终,因为饮酒过度,许世友的病情进一步恶化,于10月22日不幸去世。因此王震将军对老将们说:“你们千万不能学他。”这第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保重身体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不要像许世友那样摧残自己的身体。

毕竟,王震很清楚,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将军们,不喝酒的人是少之又少的,大家基本都喝过酒,很多人也有着常年饮酒的习惯。虽然还不至于到许世友那种离开酒就不行的程度,但也总是喜欢喝酒的。王震这也是提醒大家饮酒有度,不要像许世友将军这样。

第二则是许世友的“土葬”。

1956年初,毛主席就曾经发出倡议,为了保护耕地、节约土地资源,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。而为了推广这一丧葬方式,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。

因此4月27日,毛主席、周总理、朱老总、邓小平等151名国家干部共同签署了承诺去世后火化的倡议书。

这个倡议书虽然是自愿签署的,但大家都签了,许世友同样作为国家干部,只有他一个人不签,显然也是要面对很大压力的。

但是,一贯遵从毛主席命令,向来果决勇敢的许世友此时却犹豫了,他思虑再三,没有在这份倡议书上签字。

为什么许世友这个时候会犹豫呢?这还要从许世友的母亲说起。许世友幼年丧父,是他的母亲李氏一手将他带大的。

李氏为了许世友可谓是含辛茹苦,并且因为许世友参与革命,李氏还曾经遭到当地豪强的报复,几次面临生命危险,这让许世友十分自责。

但许世友却常年在外征战,无暇陪伴母亲。建国后许世友将母亲接到身边住了一段时间,但李氏不习惯被人服侍的生活,实际上是不想给许世友添麻烦,几次三番要求回老家去,许世友也只得同意。

后来许世友回老家看望母亲,发现年事已高的母亲竟然还在自己背柴火,日子过得很辛苦,便再次提出把母亲接到身边。但李氏还是表示在老家住得更舒服,终究没有搬走。李氏去世后,许世友经常觉得愧疚,感觉自己没有尽到孝道。

许世友有句口头禅:“活着尽忠,忠于毛主席。死了尽孝,给老母亲暖脚。”可惜忠孝总是难以两全,许世友便觉得,既然活着不能给母亲尽孝,那死后就要陪伴在老母亲身边。

许世友的母亲是按传统习俗土葬的,因此许世友也想土葬。他相信落叶归根,入土为安的说法,希望和母亲葬在一起,因此不愿在这份倡议书上签字。

为此,许世友专门找到毛主席:“主席,我大半辈子都在打仗,组织上有什么命令我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执行,但这次请允许我搞一次特殊。我母亲一生中吃了太多苦,我却没能尽孝。因此希望您能批准我土葬,让我死后能陪伴在她老人家身边。”

毛主席沉默了一会,最终还是决定允许许世友这个“特例”,以满足他的一片孝心,许世友这才放下心来。但毛主席去世后,许世友又开始担心这个承诺不作数了。

1985年许世友病重后,多次向中央写申请书,请求中央批准他土葬,但却迟迟未能收到答复。
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最关心的就是土葬的问题,清醒的时候就会问陪同人员:“我的申请批下来没有?”

而中央领导面对许世友的申请,也很为难。因为80年代时火葬已经很普遍了,中央领导干部也基本都是火葬。

如果此时又允许许世友土葬,难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。直到许世友去世后,邓小平终于拍板,在许世友的申请书上批示:“照此办理,下不为例。”此事才终于确定下来。

10月26日,王震为此专门来到南京军区,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,许世友的土葬也得以顺利进行。

不过,毕竟许世友将军是一个特例,为了控制这场土葬的影响,葬礼是秘密进行的。

王震也对前来参与葬礼的老将们专门嘱咐:“你们可千万不能学他啊!”意思就是不要因为许世友这个特例,自己也申请土葬,大家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可。

因此,王震让大家不要学习许世友,指的就是他的“好酒”和“土葬”这两点,但许世友的功勋是无可置疑的。

王震曾说:“许世友在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,战功赫赫,百死一生。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、特殊经历、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。”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,中央才会特许许世友搞这么一次“特殊”吧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视频通信爆款 9.9 元起, 提供电商、教育、社交娱乐等多行业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,最快 1 天布局火爆赛道
Top